fbpx

颱風路線、距離、天文大潮 | 風暴潮的破壞力

訪問天文台台長岑智明
訪問天文台台長岑智明
雖說香港不是地震帶,地震或海嘯的威脅不大,但像小型海嘯般的風暴潮,威力不容看輕。縱觀各地風災,帶來大量人命、財物傷亡的不是高速陣風,而是由熱帶氣旋引起而突如其來的風暴潮。簡單來說,風暴潮不是海浪,而是熱帶氣旋引致的海水上升。熱帶氣旋的風力是水位上升的主因,它的低氣壓是次因。風暴潮所引致的海水上升高亦與水深和海岸線形狀有關。

香港三面環海,每年夏天都會受到數個熱帶氣旋吹襲,故風暴潮威脅離我們不遠。天文台台長岑智明指出,風暴潮會否對香港造成大規模破壞,取決於颱風的強度、路徑、颱風與香港之間的距離與及是否碰上天文大潮。

天文台台長岑智明

 

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
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
天文台紀錄了20次導致維港出現最高風暴潮的颱風路徑,它們不是從正面吹襲香港,就是在香港西南方近距離掠過。由於北半球颱風是圍繞風眼逆時針旋轉,加上香港南面是無垠的海洋,海浪及由風暴潮引致上升的海水就隨風勢湧進香港。
曾經在香港引發過超過1米風暴潮(在維多利亞港錄得)的颱風,它們大都是正面吹襲香港或在香港西南方近距離掠過 (圖片來源:香港天文台)
根據天文台的紀錄,1962年「溫黛」襲港,維多利亞港及大埔滘分別錄得1.77米及3.20米的的風暴潮,而當時兩個地點的海水水位(天文潮 + 風暴潮)分別為3.96及5.03米,這個紀錄至今仍然未破。(另外,有指1937年的「丁丑風災」與及1906年的「丙午風災」造成的風暴潮比「溫黛」更猛烈。根據1937年受災現像估計,大埔滘一帶海水水位約高6米,風暴潮曾達4米左右,死亡人數多達1.5萬。但因年代久遠,未有完整數據而沒有列入正式紀錄)
比較近期的例子就要數2008年的「黑格比」,當時颱風離港約180公里,本港掛起八號風球,但它令到長洲、大澳、九龍東部等低窪地區受海水浸沒。維港及大埔滘風暴潮分別為1.43米及1.77米,碰巧時值漲潮,維港水位達3.53米,僅次於溫黛吹襲時的紀錄(3.96米)。然而歷史數據告訴我們,每當維港海水水位高出3米時,沿海低地就會受浸。
 

有見極端天氣情況愈來愈常見,加上全球增溫令到海平面上升,風暴潮威脅會愈來愈大。天文台台長指出若果遇上特大風暴潮並加上天文大潮(最高可達約3米),低窪地區如大澳會有疏散計劃,而天文台亦會恆常在熱帶氣旋警告與及手機的特別天氣提示中提醒市民防範風暴潮帶來的水浸。

Reference:
  1. 黃永德、黃梓輝,2008香港的風暴潮預測,香港天文台
  2. 黃永德、黃梓輝,2009颱風黑格比在香港引起的風暴潮個案研究 ,香港天文台
  3. 李本瀅、胡宏俊,2010什麼是風暴潮,香港天文台
  4. K.H. TAM, 1996, Tropical Cyclone and Storm Surge Risk Assessment, Hong Kong Observatory
  5. 江偉,2011熱帶氣旋:在東邊、在西邊?,香港天文台

歡迎留言: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